039.圣贤的格局

2023-08-27 09:51:0514:48 3643
声音简介


子路不服管仲,以自己的角度看管仲根本就不屑一顾,没有一件事让他称道,孔子却说管仲是仁人。圣人全盘的从高空中来看这些事情,没有个人私我的好恶或恩怨,看的精准。凡夫的小知小见跟圣贤的大知大见相比,是非判断和态度是截然不同的。


致思第八

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辩也;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仁人之道,固若是乎?”

孔子曰:“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闇也;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不死子纠,量轻重也。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管仲才度义,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


各位听众好,我们现在再看本文。


子路曰:“昔管仲说襄公,公不受,是不辩也;”子路不服气,他就开始在辩论啦。他说过去在齐襄公还在的时候,管仲曾经去游说齐襄公,公不受,齐襄公不采纳他的意见,也不采用他。是不辩也,这表示呢,第一个他口才不好;第二个呢他不明辨是非。


“欲立公子纠而不能,是不智也;”那么管仲跟鲍叔牙两个人分配两个兄弟,管仲呢就分配到大儿子公子纠,他当然想要立公子纠,不管谁立对他们都有利嘛,对不对?那么他想要让这个襄公大儿子公子纠当齐王。而不能,结果呢使劲了吃奶力气,不惜射箭要射小白,都还不能够如他所愿,是不智也,可见他呢没智慧。


“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不慈也;”那么齐国动乱的时候,这个管仲家破人亡,而一点点都没有忧伤的颜色,是不慈也,这个不是仁人。


“桎梏而居槛车,无惭心,是无丑也;”桎梏就是戴着手铐、脚镣被关着囚车叫桎梏桎梏而居槛车,槛呢,就是这个囚车,槛车就是囚车。而一点都不感觉惭愧,是无丑也。这个丑就是耻辱的意思,这简直就是无耻啊。他认为啊,以子路的角度来看管仲,根本就不屑一顾。


“事所射之君,是不贞也;”那么管仲侍奉他的公子纠没有成功,而后去侍小白,对不对?那个小白差点被他射死,两个是敌对的,最后还侍奉他,这简直是不忠不义的,叫不贞,这个正当而稳固叫做贞。


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是不忠也。”那么他的主人,公子纠,当时被鲁军杀死了,然后召忽自杀,以他的头就撞在这个殿壁上而死了嘛,可是管仲却没有自杀,他连召忽都比不上,这个人哪不忠。


“仁人之道,固若是乎?”他说孔子啊,我问你说啊,管仲是何许人也,什么样的人,如何品格的人,你却说他是个仁人,那么我就有疑问哪,这样一个人哪,我怎么盘算我都不屑他的,没有一件事可以让我称道的,你却说他是个仁人,仁人真的是这样吗?我还跟你学什么仁人哪,不学算了哦。大意是这样。


那么孔子呢就要以孔子的立场,全盘地从高空中来看这个事情,比较没有个人的私我的好恶或恩怨,比较看得精准嘛。孔子说,管仲为什么我说他是个仁人呢?


“管仲说襄公,襄公不受,公之闇也;”这个闇字是昏庸的意思。他说管仲当时齐襄公在的时候,曾经去游说襄公怎么样治国,可是襄公并没有采纳他,也没有让他到他的宫殿里面去做官,去施展他的抱负。这其实不是管仲的问题呀,有才干的人当然都想施展抱负嘛,对不对?这实在是因为齐襄公昏庸的关系,所以说公之闇也呀,这怪不得他的。


“欲立子纠而不能,不遇时也;”他想要立这个公子纠去当齐君哪,可是呢这个小白却捷足先登,他的时机比他早,他的地方比较远,这谁也没办法的嘛。不遇时也,这时间比人家晚一点点,这也不是他的错。


“家残于齐而无忧色,是知权命也;”在齐国动乱的时候,他的全家家破人亡,而他没有现出一点点呢,悲伤的颜色。是知权命也,这个是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反正生命就是一场戏嘛,在不可奈何的情况下遭逢了这样的变乱,内心还能够释怀,那也不是常人能够办得到啦。他这个知天安命,这个不是常人办得到的。


“桎梏而无惭心,自裁审也;”他说这个被抓在囚车里面而一点都不觉得羞愧,是他自己问心无愧的关系呀。自裁审也,自己问心无愧,为什么?他已经尽心尽力去侍奉公子纠,也尽心尽力想护送他回齐国,一切都已经尽心尽力,丝毫没有私心的,那最后没有成功,我呢问心无愧啊,说这也怪不得他。


“事所射之君,通于变也;”那么他最后,改弦易策去侍奉了当时跟他敌对的人,就是小白。这不是不忠,这是通于变,这是为了推行治国的理念,为了更多人去造福。因为他知道他有经世之才,不应该还完全没有施展就埋骨于荒丘嘛。这是试行这条路走不通,为百姓而已,并不是为了公子纠,也不是为了小白。那这条路既然走不通,好,那就走另外一条路,这是通于权变,并不是不忠。为什么不是不忠待会后面会解释一下。


“不死子纠,量轻重也。”他不跟这个召忽一样,子纠死了呢,然后他就撞墙而死自杀,他不跟着死,这是为什么呢?这是衡量轻重。怎么样衡量轻重呢?就是跟着召忽而死,后人会说他是对他的主人是尽忠的,不跟着召忽而死,不跟着公子纠而死,如果他的满腹经纶能够施展的话,那么他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可以改变这个朝代的。


那么衡量一下轻重,到底是让人家来歌颂我好呢,还是让更多人受益好呢?在管仲的心目中衡量之后,他觉得不必要为了这一点点的声名而死,这个是他衡量轻重的结果。孔子来解释这几条,孔子每一条都用他的看法来加以说明。


“夫子纠未成君,管仲未成臣”,说为什么我前面说这五条可以成立呢?原因是这样的,这个子纠他其实还不是真正的齐君,管仲所以也不是真正的齐国的臣。那如果这个公子纠已经成了君,管仲成了臣,那么当然就有慷慨赴义,这个成分就会比较大。这种职守嘛,一个为人臣的要尽忠尽义,就如果是那种情况的话呢,可能君死了,拼死了也要救他。但是公子纠其实当时名份上不是君,他其实只是一个公子而已,对不对?


好,那成为一个国君我们为他效忠,其实不是为君效忠,是为天下国家效忠的意思,因为君代表天下国家,是不是?那只是一个公子的话,并没有这个份位。那么我们一个仁人志士去从政,只是为了天下国家,哪里是为了一个公子呢?所以他其实没有必要为他而自杀,因为他不是真正的臣,这义理上说得通的。


“管仲才度义”,管仲以他的满腹的经纶才干来衡量这个义理,就是我到底要不要为他尽这个义?说君臣有义,可是问题是他不是君,我不是臣,我只是他的老师啊,为了他的子弟死,老师一定要跟着吗?欸,这个道理就说不通了,对不对?以他的才干放在世上有用啊,然后衡量这个义理,度就是衡量,衡量这个义理,也没有老师说这个弟子死了,我要跟着他死的,因为他其实不是他的君。


“管仲不死束缚而立功名,未可非也。”所以从这种角度看呢,管仲他不死于这种束缚,所谓束缚就是像召忽一样的束缚,好像说我的主人死了我必定要跟着他死啦,这种仁义上的束缚。其实仁义不是为一个人的,仁义是为天下众生的,不去拘束在后世的人对他的声名怎么看的看法。


如果他表现得很好,表现得很杰出,未来能够一展他的经纶,能够把这个朝代治理得很好,那么也就将功补过了,是不是?况且如果立了功名,管仲有这个才干的。所以未可非也实际上不应该以那么苛责的角度来看管仲,因为以当时他辅佐了齐桓公成就霸业,也安定了一方,所以功还是大于过,说起来也不成个什么过了。


“召忽虽死,过与取仁,未足多也。”而这个召忽啊,为了扶助公子纠,公子纠被鲁军给杀了,然后他就追随着他的主人就自杀了。过与取仁,说为了彰显他的仁,彰显他的忠,而手段太超过了。用生命,白白地去换一个的这个虚名啊,未足多也,这种事情其实是不值得多么的称赞的。


但是古人,在他的君的面前舍身舍命的人倒也很多,那我刚才已经讲过这个概念,因为他是你的君,君其实不是代表一个人,是代表天下国家,那么去保扶我们的君等于保扶天下国家,舍身舍命去为天下国家,这个事情是可以干的。但是问题是,今天纠其实是召忽跟管仲的弟子,其实并不是他的君,所以这种关系之下还未成立,而为了保留一个忠的名而舍身舍命,这个事情叫做太超过了。说未足多也,古人就叫做说声闻过情,大概就在讲这个意思。


那这一段是在说明什么呢?说明一个凡夫的知见,这个小知小见者跟一个圣贤大知大见的人哪,他的是非判断,还有他的态度,其实是很不相同的哦。用意不外乎是教我们学大人君子的气量及见解,高度呢跳得要高一点、远一点,来看这个整体的大局。那么我们去衡量一个人的时候才不会堕入一种私我的好恶的批判。


你会发现这两种人是截然不同,一个气量狭小的人、见识短小的人呢,所看的事情呢是依他的好恶来评断,他不是倚着整个大局做为他的衡量的标准。那么他在批判的时候态度非常的不屑,非常的激昂,这个也是一般的小知小见的人常用到的,电视上啊媒体上啊,你常常会看两者互相批判来批判去,语不惊人死不休,那小知小见的人到处都可以见。而大气量的人呢,这个语气恢宏,那么他看的格局大,他可以原谅一些小的过错,只要大的功劳有补起来,那未可非也啊,就不应当再去苛责,因为仁人要做到各方面十分的圆满,坦白讲那是不容易的。


如果您认为管仲那时候,也要追随着那个公子纠去自杀才叫做圆满的话,那后来齐国也不可能成就霸业,那几十年的安定,那也就不可能会发生,那战国呢将会更乱。这个齐国虽然是成霸而未成王,不过霸王居于一方,那么这个其他四方的国度也不敢轻举妄动,所以也能够换取一个小小的空间,让这些众生、生灵得以安宁而喘息一下。那这个功劳就是当时管仲,他呢以他的才干来衡量这些义理,而所得的结果。


这个是圣贤站在众生的角度来看事情,所以跟我们这些小知小量的人不同,我们是以个人好恶看事情,以个人得失看事情,我们是倚着一些仁义的教条来试图框这个框那个。而这些仁义当时设计的时候呢,其实是以众生的得失为唯一的衡量标准。然后我们仁义学多了,应该为君尽忠,忘了这个君代表国家。


所以中国有句话叫做“天地君亲师”,各位听过没有?说我们要效忠的呢,次序是这样,第一大是天,第二大是地,地不能违背天,两个冲突就效忠天。然后第三个孝忠的是君,那为什么呢?因为君代表国,然后再来是亲,就是双亲,再来是师,就是你的师父,就是后面的不能违背前面的,如果两个相抵触的时候呢以前面的为准。


那当然这样一下来呢,天地君亲师一立下来呢,大家都说好,那为国君要尽忠对不对?所以国君说什么就算,国君说什么我都得替他完成,说好的也要完成,说坏的也要完成,好,这么一来呢又违背了当时为什么圣人立天地君亲师的目的。之所以立天地君亲师,是为天下众生着想、谋福的,那如果你的君,他的所作所为刚好违逆了这个原则,甚至于祸害天下众生,那我请问你,你还尽不尽忠呢?那这个忠就可以不用尽,因为那个忠也不叫做忠了,对不对?好,那个就叫做一丘之貉啦,朋比肩党了嘛,是不是这样?这个就是学道学到执着了,然后圣贤呢,永远都那么样的活泼圆融,是因为他永远都看大的方向。


好,我们今天讲到这。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辛木66

圣人的格局以众生的得失为唯一标准

沙漠绿洲_kp

气量大的人,语气恢弘格局大,有原谅别人犯小错的雅量,体谅每个人各方面都做的圆满是不容易的,学习不去苛责别人。

kitty_2e

孝忠的次序~天地君亲师

爱笑lucy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仁义的设计是以众生的得失为衡量标准,圣人活泼圆融是因为永远都看大方向,看长远。敬佩 看不到大方向,看不长远,是因为有固执,有对待,有立场,才有了限制

兰子_0h

管仲的大小先后,一般人做不到,为什么呢?就是内在的那股气上的情绪在作怪,好好练习,扎实基础吧😊

猜你喜欢
格局丨强者思维、伟人心智、圣贤格局、开阔胸怀、开放心态

通常一个人的理想有多远,他的格局就有多大。我们虽然没有能力改变世界的格局,但是却有能力改变自己人生的格局。所以,不要轻易地否定自己,不要轻易打乱自己的格局,一旦...

by:真真阳

格局

格局指一个人的眼界、胸襟、胆识等心理要素的内在布局。再大的烙饼也大不过烙它的锅。只会盯着树皮里的虫子不放的鸟儿是不可能飞到白云之上的,只有眼里和心中装满了山河天...

by:X_Master

格局

思维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by:简ai001

格局

思维决定出路,格局决定结局

by:浅唱流年_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