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一境性(白话 分别瑜伽品第六 第二段)

2024-04-16 09:07:0725:36 36
声音简介
原文:“世尊!若诸有情自性而住、缘色等心所行影像,彼与此心亦无异耶?” “善男子!亦无有异,而诸愚夫由颠倒觉,于诸影像不能如实知唯是识,作颠倒解。”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毗钵舍那?”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心相。”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一向修奢摩他?” “善男子!若相续作意唯思惟无间心。” “世尊!齐何当言菩萨奢摩他毗钵舍那和合俱转?” “善男子!若正思惟心一境性。” “世尊!云何心相?” “善男子!谓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所缘。” “世尊!云何无间心?” “善男子!谓缘彼影像心,奢摩他所缘。” “世尊!云何心一境性?” “善男子!谓通达三摩地所行影像唯是其识,或通达此已,复思惟如性。”
白话文翻译:
“世尊!如果所有有情众生自性而住,即他们的心所缘取的色等影像,这些影像与他们的心也没有差异吗?”
“善男子!也没有差异。然而,那些愚痴的人由于颠倒的知觉,对于这些影像不能如实地知道它们仅仅是识的显现,从而产生了颠倒的理解。”
弥勒菩萨再次向佛提问:“世尊!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菩萨一直在修毗钵舍那(观)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善男子!如果菩萨持续地作意,只思惟心的相状,那么就可以说他一直在修毗钵舍那。”
“世尊!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菩萨一直在修奢摩他(止)呢?”
“善男子!如果菩萨持续地作意,只思惟无间的心,即没有间断的禅定状态,那么就可以说他一直在修奢摩他。”
“世尊!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菩萨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是和合俱转的呢?”
“善男子!如果菩萨能够正确地思惟心的一境性,即心专注于一个对象而不散乱的状态,那么就可以说他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是和合俱转的。”
“世尊!什么是心相?”
“善男子!心相指的是在三摩地(定)中所行的有分别的影像,这是毗钵舍那(观)所缘取的对象。”
“世尊!什么是无间心?”
“善男子!无间心指的是缘取那些影像的心,这是奢摩他(止)所缘取的对象。”
“世尊!什么是心一境性?”
“善男子!心一境性指的是通达三摩地中所行的影像仅仅是识的显现,或者通达了这一点之后,再进一步思惟这种如实的本性。”
疑难字词解释:
自性而住:指众生依据自己的本性而存在。
心所行影像:指心识所缘取的影像或对象。
无间心:指没有间断的禅定状态中的心。
心一境性:指心专注于一个对象而不散乱的状态。
核心思想和内涵:
该段落主要探讨了心与影像的关系以及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观)的修持状态。通过佛与弥勒菩萨的对话,我们了解到心与影像其实没有实质的差异,它们都是识的显现。同时,我们也了解到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修持需要持续地作意并专注于心的不同方面。这些教导对于我们理解佛教禅修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通过修持来提升心灵境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原文: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毗钵舍那凡有几种?”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略有三种:一者有相毗钵舍那,二者寻求毗钵舍那,三者伺察毗钵舍那。云何有相毗钵舍那?谓纯思惟三摩地所行有分别影像毗钵舍那。云何寻求毗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未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了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云何伺察毗钵舍那?谓由慧故,遍于彼彼已善解了一切法中为善证得极解脱故,作意思惟毗钵舍那。”
白话文翻译:
弥勒菩萨又向佛提问:“世尊!毗钵舍那(观)大致有几种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善男子!毗钵舍那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有相毗钵舍那,第二种是寻求毗钵舍那,第三种是伺察毗钵舍那。那么,什么是有相毗钵舍那呢?它是指纯粹思惟三摩地(定境)中所行的有分别影像的毗钵舍那。什么是寻求毗钵舍那呢?它是指依靠智慧,对于那些还未完全理解的一切法中进行深入思惟,以求得善解,这就是寻求毗钵舍那。什么是伺察毗钵舍那呢?它是指依靠智慧,对于那些已经理解了的一切法中进行进一步的思惟和观察,以求得证悟和解脱,这就是伺察毗钵舍那。”
疑难字词解释:
有相毗钵舍那:指思惟具有明显形象或特征的毗钵舍那(观)。
寻求毗钵舍那:指为了深入理解还未掌握的法而进行思惟的毗钵舍那(观)。
伺察毗钵舍那:指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证悟和解脱而进行深入思惟的毗钵舍那(观)。
核心思想和内涵:
该段落主要阐述了毗钵舍那(观)的三种类型:有相毗钵舍那、寻求毗钵舍那和伺察毗钵舍那。这三种类型代表了不同阶段和层次的观修方法。有相毗钵舍那侧重于对具有明显特征的法进行思惟;寻求毗钵舍那则是对还未完全理解的法进行探索和理解;伺察毗钵舍那是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深入思惟,以求得更高的证悟和解脱。这些教导对于我们理解佛教禅修中观修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修行中运用这些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毗钵舍那(Vipasana),意译为“观”,是佛教禅修中的重要概念。根据佛教经典和相关解释,毗钵舍那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有相毗钵舍那、寻求毗钵舍那和伺察毗钵舍那。
有相毗钵舍那:指的是在禅修过程中,修行者能够明确地观察和认知到禅修对象(如身体的感受、内心的情绪等)的具体相状。这种观察是直接的、具体的,有助于修行者了解自身的身心状态,并进而调整修行方法。
寻求毗钵舍那:指的是修行者在禅修过程中,努力寻找和探求禅修对象的本质和真相。这种寻求是主动的、深入的,需要修行者运用智慧去分析和理解所观察到的现象,从而洞察其背后的本质和意义。
伺察毗钵舍那:指的是在禅修过程中,修行者以一种更加细致和深入的方式观察和伺察禅修对象。这种伺察是精细的、全面的,需要修行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和警觉,以便捕捉到禅修对象中的微妙变化和深层含义。
这三种毗钵舍那相互关联、循序渐进,共同构成了佛教禅修中“观”的完整实践过程。通过有相毗钵舍那的观察,修行者可以建立对禅修对象的初步认知;通过寻求毗钵舍那的探求,修行者可以深入理解禅修对象的本质和意义;最后,通过伺察毗钵舍那的精细伺察,修行者可以达到对禅修对象的全面洞察和领悟。
原文: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是奢摩他凡有几种?”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即由随彼无间心故,当知此中亦有三种。复有八种:谓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各有一种奢摩他故。复有四种,谓慈、悲、喜、舍四无量中各有一种奢摩他故。” 慈氏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如说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复说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云何复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
白话文翻译:
弥勒菩萨再次向佛提问:“世尊!奢摩他(止)总共有多少种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善男子!由于随顺无间心的缘故,应当知道这其中也有三种。再有八种:就是从初静虑(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最高天)每一种禅定中都有一种奢摩他。还有四种,就是在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中,每一种都有一种奢摩他。”
弥勒菩萨继续问:“世尊!您之前提到了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以及不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那么,什么叫做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什么又叫做不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呢?”
疑难字词解释:
无间心:指持续不断、没有间断的禅定心境。
初静虑乃至非想非非想处:这是佛教中关于禅定境界的分类,从初静虑(初禅)开始,逐步深入到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最高天),代表了不同层次的禅定境界。
慈、悲、喜、舍四无量:这是佛教中的四种广大无边的善心,即慈心、悲心、喜心和舍心。
核心思想和内涵:
该段落主要探讨了奢摩他(止)的种类,以及依法和不依法的奢摩他与毗钵舍那(观)的区别。通过佛与弥勒菩萨的对话,我们了解到奢摩他有多种分类方式,包括根据禅定境界和四种无量心来分类。同时,也引出了依法和不依法的奢摩他与毗钵舍那的概念,为后续的讨论奠定了基础。这些教导对于我们理解佛教禅修的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修行中运用这些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佛教禅修体系中,从初静虑(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最高天)的每一种禅定阶段,确实都包含奢摩他(止)的成分。奢摩他在这里指的是心的寂静、专注一境的状态,它是达到各种禅定境界所必需的基础。
在初静虑(初禅)中,禅修者通过奢摩他平息内心的粗重烦恼,初步体验到身心的轻安和喜悦。随着禅定的深入,进入二禅、三禅、四禅等更高境界时,奢摩他的作用更加显著,帮助禅修者进一步净化心灵,提升对宇宙和生命本质的认识。
到了无色界的天人境界,如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虽然这些境界已经超越了物质世界的束缚,但奢摩他仍然是不可或缺的修行要素。在这些境界中,禅修者通过奢摩他保持内心的寂静和专注,深入探索心灵的奥秘,最终达到对宇宙万法的真谛的领悟。
因此,可以说在从初静虑到非想非非想处的每一种禅定中,都有一种奢摩他的存在和作用。它是禅修者修行的重要基石,贯穿了整个禅修过程的始终。
慈、悲、喜、舍四无量,是佛教中的一种重要修行理念,也被称为“四梵住”或“四无量心”。这些心境是佛教徒在修行过程中努力培养和保持的,旨在达到内心的平静、智慧和慈悲,进而实现解脱和涅槃的境界。
慈(梵语:maitri;巴利语:mettā;英语:Loving-kindness;又称:慈无量心):是指对众生给予快乐的心。修行者通过培养慈心,愿所有众生都能获得快乐与幸福,远离痛苦与困扰。慈心是一种无条件的、普遍的、平等的爱,它超越了个人喜好和偏见,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珍视。
悲(梵语:karunā;巴利语:karuṇā;英语:Compassion;又称:悲无量心):是指对众生给予拔除痛苦的心。修行者通过培养悲心,深刻感受众生的痛苦,并愿为其拔除痛苦,使其获得解脱。悲心是一种深切的同情和怜悯,它激发修行者去帮助和救度众生,减轻他们的苦难。
喜(梵语:muditā;巴利语:muditā;英语:Appreciative joy 或 Sympathetic joy;又称:喜无量心):是指对众生给予喜悦的心。修行者通过培养喜心,对众生的成功和幸福感到由衷的高兴和喜悦,并愿与其分享快乐。喜心是一种积极的、正面的情感,它使修行者能够欣赏和赞叹他人的优点和成就,促进和谐与友善的人际关系。
舍(梵语:upekṣā;巴利语:upekkhā;英语:Equanimity;又称:舍无量心):是指对众生给予平等对待的心。修行者通过培养舍心,舍弃一切分别和执着,以平等的心态看待众生,无论其善恶、贫富、贵贱等。舍心是一种超越个人情感和偏见的境界,它使修行者能够保持内心的平静和中立,不受外界干扰和影响。
四无量心是佛教修行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们相互关联、相辅相成。通过培养这些心境,修行者可以逐渐消除内心的贪婪、嗔恨和愚痴等烦恼,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智慧。同时,这些心境也有助于修行者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佛教中,四无量心被视为实现解脱和涅槃的重要途径之一。
原文:
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若诸菩萨随先所受所思法相,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若诸菩萨不待所受所思法相,但依于他教诫教授,而于其义得奢摩他毗钵舍那,谓观青瘀及脓烂等、或一切行皆是无常、或诸行苦、或一切法皆无有我、或复涅槃毕竟寂静如是等类奢摩他毗钵舍那,名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由依止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由不依法得奢摩他毗钵舍那故,我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
白话文翻译:
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诸位菩萨根据先前所领受和所思考的法相,在这些法的意义上修得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观),那么这被称为‘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而如果诸位菩萨不依赖于先前所领受和所思考的法相,只是依据其他人的教诲和教授,在这些法的意义上修得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例如观察青瘀、脓烂等现象,或者认识到一切行都是无常,或者诸行都是苦,或者一切法都没有我,或者涅槃是究竟寂静等,这样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被称为‘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因为依据法相修得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缘故,我把这样的菩萨称为‘随法行菩萨’,他们是利根性(根性锐利,易于悟入佛法者)。而因为不依据法相修得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缘故,我把这样的菩萨称为‘随信行菩萨’,他们是钝根性(根性较钝,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才能悟入佛法者)。”
疑难字词解释:
青瘀、脓烂: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用来描述身体不净和生命无常的现象,用以帮助修行者减少对身体的执着和贪爱。
随法行菩萨、随信行菩萨:这是佛教中对菩萨的两种分类。随法行菩萨是依据佛法修行,根性较利;随信行菩萨则主要是依据信仰修行,根性较钝。
利根性、钝根性:这是对修行者根性的描述。利根性指易于理解和修行佛法的人;钝根性则指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才能理解和修行佛法的人。
核心思想和内涵:
该段落主要阐述了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和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的区别,以及随法行菩萨和随信行菩萨的不同。通过佛与弥勒菩萨的对话,我们了解到修行者在修持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过程中,可以依据不同的方法和路径,而这些方法和路径的选择会影响修行者的悟入速度和深度。同时,佛也强调了无论选择哪种路径,最终的目标都是悟入佛法、实现解脱。这些教导对于我们理解佛教禅修的原理和方法、选择适合自己的修行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白话四圣心源

不要纠结于我个别语音的不清楚,因为我带了牙套,口腔溃疡满嘴都是,所以有些词发音不太准,即使这样我已经录了很多遍了。而且我这个牙套要戴至少两年,所以短时间之内口齿...

by:MAY红姨_上海

心境

大家好,我是简礼,心无止境,随心有你

by:简礼_素未谋面

心境

心境决定处境,新的格局决定人生的境界。

by:石雅兰

药性赋白话讲纪

普及中医养生知识

by:小贤有点闲

心能转境

翻开《心能转境》,呈现给你的将会是一场思维的盛宴。你只改变一点,你的人生便已大不相同。作者陈少文是个怪人,他喜欢用“异想天开”的方法去解决各种棘手问题,从不同的...

by:箬水阁

四圣心源白话讲记

写得非常不错的一本书,四圣心源白话讲记

by:大博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