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性而往(评析 分别瑜伽品第六 第二段)

2024-04-16 10:05:2920:29 46
声音简介
白话文:
“世尊!如果所有有情众生自性而住,即他们的心所缘取的色等影像,这些影像与他们的心也没有差异吗?” “善男子!也没有差异。然而,那些愚痴的人由于颠倒的知觉,对于这些影像不能如实地知道它们仅仅是识的显现,从而产生了颠倒的理解。” 弥勒菩萨再次向佛提问:“世尊!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菩萨一直在修毗钵舍那(观)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善男子!如果菩萨持续地作意,只思惟心的相状,那么就可以说他一直在修毗钵舍那。” “世尊!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菩萨一直在修奢摩他(止)呢?” “善男子!如果菩萨持续地作意,只思惟无间的心,即没有间断的禅定状态,那么就可以说他一直在修奢摩他。” “世尊!在什么情况下,我们可以说菩萨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是和合俱转的呢?” “善男子!如果菩萨能够正确地思惟心的一境性,即心专注于一个对象而不散乱的状态,那么就可以说他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是和合俱转的。” “世尊!什么是心相?” “善男子!心相指的是在三摩地(定)中所行的有分别的影像,这是毗钵舍那(观)所缘取的对象。” “世尊!什么是无间心?” “善男子!无间心指的是缘取那些影像的心,这是奢摩他(止)所缘取的对象。” “世尊!什么是心一境性?” “善男子!心一境性指的是通达三摩地中所行的影像仅仅是识的显现,或者通达了这一点之后,再进一步思惟这种如实的本性。”
评析:
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首先需要理解问题的核心,再仔细分析每个小问题,并将其拆解到最底层的逻辑。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整个对话的基础建立在佛教的哲学和修行理论上,特别是关于心识、影像、以及修行方法(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理解。
关于有情众生的心与影像的差异:
提问的核心在于探究众生的心识与它们所缘取的影像之间是否存在差异。
佛的回答指出,从本质上讲,心与影像没有差异,但由于愚痴之人的颠倒知觉,他们不能如实认识到这些影像仅仅是心识的显现。
关于菩萨如何修毗钵舍那(观):
弥勒菩萨询问修行的具体方法。
佛指出,当菩萨持续地作意,只专注于思惟心的相状时,就是在修毗钵舍那。这里,“心的相状”可以理解为心识所显现的影像或表象。
关于菩萨如何修奢摩他(止):
弥勒菩萨进一步询问奢摩他的修行方法。
佛解释,若菩萨能持续地作意,只专注于无间的心,即保持一种没有间断的禅定状态,那么他就是在修奢摩他。这里的“无间的心”指的是持续、不间断的禅定心识。
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如何和合俱转:
弥勒菩萨询问两种修行方法如何结合。
佛说明,当菩萨能正确思惟“心的一境性”,即将心专注于一个对象而不散乱时,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就能和合俱转。这表示修行者能在定中观察并认识心识的本质。
关于“心相”、“无间心”和“心一境性”的解释:
“心相”是指在三摩地(定)中所经历的有分别的影像,这是观(毗钵舍那)所观察和思考的对象。
“无间心”指的是在奢摩他修行中,缘取那些由心识产生的影像的心,即保持禅定的连续心识。
“心一境性”则是指将心完全专注于一个对象而不散乱的状态,这是通达三摩地中影像仅是心识显现的理解,是对心识真实本性的深入思惟。
总结来说,这些问题和答案揭示了佛教修行中对于心识、影像以及修行方法(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深入理解。通过持续的作意和专注,修行者可以洞察心识的本质,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觉悟。
白话文:
弥勒菩萨又向佛提问:“世尊!毗钵舍那(观)大致有几种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善男子!毗钵舍那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有相毗钵舍那,第二种是寻求毗钵舍那,第三种是伺察毗钵舍那。那么,什么是有相毗钵舍那呢?它是指纯粹思惟三摩地(定境)中所行的有分别影像的毗钵舍那。什么是寻求毗钵舍那呢?它是指依靠智慧,对于那些还未完全理解的一切法中进行深入思惟,以求得善解,这就是寻求毗钵舍那。什么是伺察毗钵舍那呢?它是指依靠智慧,对于那些已经理解了的一切法中进行进一步的思惟和观察,以求得证悟和解脱,这就是伺察毗钵舍那。” 疑难字词解释: 有相毗钵舍那:指思惟具有明显形象或特征的毗钵舍那(观)。 寻求毗钵舍那:指为了深入理解还未掌握的法而进行思惟的毗钵舍那(观)。 伺察毗钵舍那:指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证悟和解脱而进行深入思惟的毗钵舍那(观)。
评析:
弥勒菩萨的问题是关于毗钵舍那(观)的分类,佛对此进行了详细解释,阐明了毗钵舍那主要有三种类型:有相毗钵舍那、寻求毗钵舍那和伺察毗钵舍那。接下来,我将对这三种毗钵舍那进行深层次的逻辑拆解和解释。
有相毗钵舍那:
定义:它是指纯粹思惟在三摩地(定境)中所呈现的有分别影像的毗钵舍那。
解释:在这种观中,修行者专注于定中所显现的具有明显形象或特征的影像,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观察。这些影像可能包括各种形状、颜色、概念等,是由心识所产生的表象。通过对这些影像的思惟,修行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心识的本质和世界的真相。
寻求毗钵舍那:
定义:它是指依靠智慧,对于那些还未完全理解的一切法中进行深入思惟,以求得善解的毗钵舍那。
解释:这种观涉及到对未知或未完全理解的事物的探索和思考。修行者运用智慧,对自己还未掌握的佛法、哲学或修行理论进行深入研究,通过思考和分析来寻求更深刻的理解。这种观有助于扩展知识领域,提升对佛法的领悟能力。
伺察毗钵舍那:
定义:它是指在已经理解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证悟和解脱而进行深入思惟的毗钵舍那。
解释:这种观是在修行者已经对某个佛法或修行理论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进一步的思考和观察,修行者能够更深入地领悟佛法的真谛,并将这些领悟应用到实际修行中,以求得证悟和解脱。这种观是对已有知识的深化和提升,是修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综上所述,这三种毗钵舍那分别对应了修行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需求和目标。有相毗钵舍那帮助修行者理解心识和世界的表象;寻求毗钵舍那引导修行者探索未知,拓展知识领域;而伺察毗钵舍那则助力修行者在已有理解的基础上实现更深层次的领悟和解脱。
白话文:
弥勒菩萨再次向佛提问:“世尊!奢摩他(止)总共有多少种呢?” 佛告诉弥勒菩萨:“善男子!由于随顺无间心的缘故,应当知道这其中也有三种。再有八种:就是从初静虑(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最高天)每一种禅定中都有一种奢摩他。还有四种,就是在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中,每一种都有一种奢摩他。” 弥勒菩萨继续问:“世尊!您之前提到了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以及不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那么,什么叫做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什么又叫做不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呢?”
评析:
弥勒菩萨向佛询问了关于奢摩他(止)的种类,佛回答说由于随顺无间心的缘故,奢摩他主要有三种,但若细分则有八种,即从初静虑(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处(无色界最高天)的每一种禅定中都各有一种奢摩他。此外,在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中,也各有一种奢摩他。
接下来,关于弥勒菩萨提出的“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以及“不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询问,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
依法的奢摩他,是指在修行止(奢摩他)的过程中,严格遵循佛法的教导和禅定的规范,通过专注一心来达到内心的平静和定境。这种奢摩他是建立在正知正见的基础上的,有助于修行者正确地认识和把握心境,避免走入歧途。
依法的毗钵舍那,则是指在修行观(毗钵舍那)的过程中,同样依据佛法的指引,以智慧来如实观察诸法,了解诸法的本来面目。这种毗钵舍那能够帮助修行者洞悉世间万物的真相,从而达到解脱的目的。
不依法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
不依法的奢摩他,可能表现为修行者在修止的过程中,虽然也在努力专注一心,但却没有遵循佛法的正确教导,而是凭借个人的想法或偏好来进行修行。这样的奢摩他很容易导致修行者走入误区,甚至产生种种偏执和错觉。
不依法的毗钵舍那,则可能表现为修行者在修观的过程中,没有以佛法为指导,而是凭借个人的主观见解来观察和理解事物。这样的毗钵舍那同样会让修行者远离真相,无法获得真正的解脱。
因此,对于修行者来说,要想在修行道路上取得成就,就必须严格遵循佛法的教导,正确地修行奢摩他和毗钵舍那。只有这样,才能逐渐洞悉世间万物的真相,实现内心的平静与解脱。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佛在之前的回答中还提到了从初静虑到非想非非想处的八种奢摩他,以及慈、悲、喜、舍四种无量心中的奢摩他。这些不同种类的奢摩他实际上都是依法的奢摩他的具体体现,它们都是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和心境下,通过专注一心来达到内心平静和定境的方法。同样地,毗钵舍那也可以在不同的修行阶段和心境下进行具体的实践和应用。
白话文:
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善男子!如果诸位菩萨根据先前所领受和所思考的法相,在这些法的意义上修得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观),那么这被称为‘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而如果诸位菩萨不依赖于先前所领受和所思考的法相,只是依据其他人的教诲和教授,在这些法的意义上修得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例如观察青瘀、脓烂等现象,或者认识到一切行都是无常,或者诸行都是苦,或者一切法都没有我,或者涅槃是究竟寂静等,这样的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被称为‘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因为依据法相修得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缘故,我把这样的菩萨称为‘随法行菩萨’,他们是利根性(根性锐利,易于悟入佛法者)。而因为不依据法相修得奢摩他和毗钵舍那的缘故,我把这样的菩萨称为‘随信行菩萨’,他们是钝根性(根性较钝,需要更多时间和努力才能悟入佛法者)。”
评析:
佛对弥勒菩萨的解释中,详细区分了“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与“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的定义,并进一步阐释了这两种修行方式与菩萨根性的关系。
首先,“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指的是菩萨们根据他们先前所学习和理解的法相来修行奢摩他(止)和毗钵舍那(观)。这种修行方式依赖于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个人思考,是基于正确的佛法知见而进行的实践。因此,这种方式被视为更为精准和高效的修行方法。
其次,“不依法奢摩他毗钵舍那”则是指菩萨们并非依据自己先前所学习和理解的法相来修行,而是根据其他人的教导或通过观察某些现象(如青瘀、脓烂等)来修奢摩他和毗钵舍那。这种方式可能涉及对佛法较浅层次的理解或直接的感官体验,而非深入的法理思考。例如,通过观察身体的衰败现象来理解万物的无常,或者通过体验痛苦来认识到世间诸行的苦谛。
最后,佛根据这两种不同的修行方式,将菩萨分为“随法行菩萨”和“随信行菩萨”。随法行菩萨因为能够依据法相来修行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显示出他们具有锐利的根性,能够迅速而深入地理解佛法,因此被称为利根性。相反,随信行菩萨则更多地依赖于信仰和他人的教导来修行,这可能反映出他们的根性相对较钝,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来悟入佛法,因此被称为钝根性。
总的来说,这段解释不仅揭示了两种修行方式的本质区别,还进一步阐释了这两种方式如何与修行者的根性相关联。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佛教修行的复杂性和个体差异。



用户评论

表情0/300
喵,没有找到相关结果~
暂时没有评论,下载喜马拉雅与主播互动
猜你喜欢
通往自性的旅程

当你还是个男孩的时候,你认为魔法师,是一个可以做任何事情的人。我也曾经如此,我们全都曾经如此。当一个人真正的力量不断增长,他的知识不断扩展时,他所走的路会越来越...

by:流波上的牧羊人

自性觉醒 自性证悟

一部主观科学的书,导向自性学习,自性知识,自性觉醒,自性证悟!

by:孙韩晓辉

著作权案例评析

编辑出版专业资格考试用书

by:幸福流浪幸福流浪

破产法案例评析

破产法案例评析民商法系列丛书(徐辉、冀宗儒编著)

by:深圳杨律师

刑事辩护典型案例评析|法律法规|评析|刑事案例辩护

目录渎职类破坏社会主义贪污贿赂类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类序侵犯公民人身侵犯财产危害公共安全类前言

by:旭儿xuer_8号剧社

《千家诗》及诗文评析

《千家诗》和蘅塘退士编的《唐诗三百首》,同是最流行的古典诗歌选读本,而且它们比后者成书更早,影响也很大。明清以后,许多诗人都是从学习《千家诗》开始步入诗坛,至今...

by:沐沐i讲故事

自我与自性

作者:(瑞士)C.G.荣格翻译:赵翔出版:世界图书出版公司本书第一次出版于1951年,是荣格晚年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对西方世界来说,基督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精神象征,...

by:晓艳心理

道德经原文解读及评析

道德经老子李耳著《道德经》又称《老子》,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

by:捉耗子的猫